清晨,薄雾还未散尽,训练场上已经响起嘹亮的口号声。
站在队列中,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,我抿着嘴努力把训练动作做标准。休息时间,我们席地而坐,身旁一位战友用胳膊轻轻碰了碰我,好奇地问:“黄博,听说你是英雄黄继光的后人?”周围的几位战友,也投来关注的目光。
我点了点头。黄继光是我的三爷爷,他牺牲后,参军入伍成为我们家的家规。我心里很清楚,作为英雄的后人,身上自带“光环”,但更多的是沉甸甸的责任。
1952年10月,三爷爷在上甘岭战役中壮烈牺牲。两个月后,祖奶奶邓芳芝从公社领导那里,获悉儿子牺牲的消息。消息传开,各界人士都来看望祖奶奶,称她“英雄的妈妈”。
后来,祖奶奶又把小儿子黄继恕——也就是我的四爷爷,送去部队参加抗美援朝。那时,大爷爷已经因病去世,我的爷爷身有残疾,村里人都劝祖奶奶:“你年纪大了,身边总得留个人。”可祖奶奶对四爷爷说:“继恕,你哥哥为保卫祖国牺牲了,他为人民立了功,你要向哥哥学习。记住,你是英雄的弟弟。”
1958年,四爷爷随部队回国前,特意前往哥哥黄继光战斗牺牲的高地,捧起一抔焦土,用手帕包好揣进怀里。回到家乡,四爷爷跪在祖奶奶面前,掏出那包焦土,哽咽着说:“妈,我把哥哥带回来了!”
祖奶奶颤抖着双手接了过去。大家搀扶着她在院里挖了个坑,种下一棵梨树苗,把这包土埋进去。祖奶奶把全家人叫到梨树下,立下一条家规:黄家的孩子,不论男孩女孩,只要符合条件,长大以后都要去参军,保家卫国。
这条家规,在我们家族几代人中传承。我的二叔黄拥军在部队服役3年,退伍回乡后,他放弃县里的工作,到黄继光纪念馆担任讲解员,宣扬英雄的事迹。
黄继光纪念馆里,陈列着一块绣着“可爱祖国”字样的手帕——1951年3月,刚满20岁的三爷爷参军离家,乡亲们送给他这块手帕,他转送给祖奶奶:“妈妈,我马上要到前线去了。你想儿子的时候,就把这块帕子拿出来看一看,儿子就在你身边。”自三爷爷离家那天起,祖奶奶一直贴身带着它。后来,家乡建起黄继光纪念馆,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黄继光精神,祖奶奶把这块手帕捐给纪念馆。
年年岁岁梨花开,英雄精神代代传。2023年8月,云南抚仙湖边,一名正在休假的警察听到呼救声后,毫不犹豫跳进湖里,接连救起3名落水群众。他就是我的三叔黄忠凯,一名退役军人。事后,他轻描淡写地说:“这没啥大不了的,我就呛了几口水。那会儿根本顾不上多想,3条人命啊,谁在场都会去救,更何况我还当过兵,现在又是警察,这是我的责任。”
去年,我走进大学校园。大学生活丰富多彩,可我总觉得心里搁着一件事。看到学校里的征兵海报,我想起了三爷爷,想起从小听到大的家中几代人的从军故事,渐渐明白了祖奶奶的期许。
今年初,我报名参军。作为黄继光的后人,我能感受到身边战友和班排长看我的目光有些不一样。我清楚那些目光背后的期许,在学习训练中不敢有丝毫懈怠。
空降兵有句老话:“三肿三消,方上云霄。”地面动作训练阶段,我一遍遍练习收腿、离机、着陆的动作,感觉两条腿像灌了铅。可我明白,既然来当兵,就要当一个好兵,我们家族的字典里,没有“退缩”两个字。
想起祖奶奶埋下的那捧土,想起家里几代人传承的家规,我咬紧了牙关:只有熬过这份苦,才能尝到翱翔蓝天的甜。当兵的苦,我得嚼,嚼出它的滋味来,嚼出个真正的空降兵的模样。
第一次站在机舱口,俯身向下看,说实话我的腿肚子真有点发软。然而,跳出机舱的瞬间,心中的怯意就被风吹散了,涌上来的是一股自豪感。当我顺利完成伞降任务,通过结业考核,我终于成为一名真正的空降兵战士。
三爷爷曾在日记中写过这样一句话:“子弹可以打穿胸膛,但打不穿中国人的脊梁。”我想,那不是什么豪言壮语,而是一名年轻战士朴素的认知。如今,我也穿上了军装,作为英雄后人,血脉的传承不是嘴里说出来的,而是融进骨子里,变成每一次据枪瞄准时的专注,每一次匍匐前进时的坚毅,每一次跃出舱门时的无畏,敢于挑最重的担子、啃最硬的骨头,以优异的成绩告慰先辈。
(空降兵某部列兵 黄 博,王金豪、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朱海涛整理)

4001102288 欢迎批评指正
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